《两个世界之间》:写书的作家假装失业,去体验社会底层的生活

YYets July 28, 2022

《两个世界之间》:写书的作家假装失业,去体验社会底层的生活

《两个世界之间》还蛮让人五味杂陈的,它讲的事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但我们不见得有意识到,或者不见得在意。因为它讲的,是一名写书的作家假装失业,去「体验」社会底层的生活,的确,体验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但也只是体验他们做的事、过的生活,真正求生存或情绪上的压力,恐怕还是无法同理吧?而这个阶层的人,对于有人来体验写书,又会是怎样的感受?

《两个世界之间》:写书的作家假装失业,去体验社会底层的生活

Juliette Binoche本来就是演技派的好演员了,她来主演《两个世界之间》让这个角色颇有说服力,不论是那种刚「入行」不知所措的样子、想装低层却又不是那么会装的样子、享受友谊的样子、面对现实时痛苦的样子等等,都很真实。 不过,不需要因为「真实」而担心过程会很闷,其实步调算是紧凑的,且角色的互动也算诙谐,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拍一个人慢慢起床或一直开车之类的(怕影展电影的观众应该知道我的意思),即使很多生活琐事,也是挑有点意思的部分,一方面让观众也见识清洁工作的辛苦和压力,二方面也见识到清洁人员和我们一样的一面。

《两个世界之间》:写书的作家假装失业,去体验社会底层的生活

如果不知道他们的职业,在不同的情况下认识他们,也许互动会不太一样?但若先知道「是清洁人员」这件事,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他们吗?我们都知道不要对职业存有偏见,只是这偏见可能已经深植在我们的脑中到了我们也无法意识到的程度了。 《两个世界之间》讲的东西比我想像的还多,并不只是带我们一起去体验社会底层而已,当女主角真的和这些人产生了一些感情之后,她的身分反而成了关系的阻碍,那些清洁人员会接纳她是因为以为她也是一样的人,如果不是,没有那种同甘共苦,即使她已经愿意下海体验,还是很不一样的,还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两个世界之间》:写书的作家假装失业,去体验社会底层的生活

就如同片中某个角色说的,虽然你愿意来体验,但你有本钱做几天不愉快就走人,你知道这是场体验、知道这会结束,这和被迫要做这种工作才能生存的人怎么会一样呢?就像,我们如果居家隔离三天、一周,还撑得下去,因为知道再怎么烦它不久也会结束,是可以体验一下被「关」的感觉,但真正要被遥遥无期一直关下去的人,心情会和三日、七日体验一样吗? 如果你真的是社会底层的人,你会希望有人来体验你的生活、写成故事去让世界了解?那样的了解是真的了解吗?会真的带来更多尊重和公平吗?白领阶级的人就会和清洁人员交朋友去吗?清洁人员又会真的想和他们交朋友吗? 我以前看到一篇关于外佣的文章,写到雇主和外佣的认知完全不同,雇主觉得让外佣一起上桌吃饭,把她当家人,对外佣是很好的事。

《两个世界之间》:写书的作家假装失业,去体验社会底层的生活

但外佣反而觉得很不自在(像陪老板吃饭),宁可自己在厨房有独处的时间自己吃。我们会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别人,包括不同世界的人,我们对于关系的认知也是我们自己世界中的关系,通常跨了不同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种社会地位的隐形隔阂是有可能打破的吗?作家很想和清洁人员继续维持友谊,但清洁人员会想和作家维持友谊吗?在高位的比较不容易感觉到界线的存在,在低位的也是吗? 《两个世界之间》能带来很多思考,因为我们生活的周遭一直都有一些比较辛苦的人,也许你是看都不看他们一眼,也许你是会和他们打屁聊个两句,甚至你可能自己或身边的人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不论是哪一种,这现象始终都存在。看完这部电影,也许再回到日常生活中时,对于和不同的人互动,会有一点点不同的想法。

《两个世界之间》:写书的作家假装失业,去体验社会底层的生活

至于电影本身,虽然它不是商业娱乐片,但也不会闷,每个细节都有些看点,互动也有些趣味,步调也算紧凑。的确有些东西是要观众自己体会的,比如角色为什么会生气等等,属于心情的部分,不会明讲,都不难懂,只要愿意换位思考一下应该都不至于会看不懂,不过这部电影确实需要观众自己用开放的角度去看,才能够体会一些我们可能不曾体会过的心境。(百家号:马良in) 故事上比较平铺直述,没有什么手法,很明白就是看故事,就是想让观众来想想这个议题。所以,重点是,想要了解一下这种我们心中不知不觉建立的「阶级」观念,甚至可能有一些没意识到的歧视存在,从《两个世界之间》这个故事来看,心中是真的会蛮五味杂陈的。如果这还不是你会在意或至少偶尔会想想的事情,那可能就不是这部电影的目标族群了。

类别

发表影评